没经过系统验收 = 隐患
上班时间想装修 = 没价值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多渠道,重公平、促发展”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政策设计的原理,将上海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分为近期目标(至2020,即“十三五”期末)和中期目标(如2030年)。
一、近期目标
至“十三五”期末,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住房保障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稳步提高住房保障的有效保障率。在逐渐提高住房保障覆盖面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住房保障的有效性。这既表现为切实改善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也体现为相关政策的可持续。
2、形成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建立基于居民基本住房需求为导向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提供实物配租配售、货币补贴、旧住房改造等多种保障方式,有效保障本市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3、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加强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形成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价格标准;提高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改善保障房社区的运行。
二、中期目标
从长远来看,上海要以“住有所居”为目标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上海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应具有无缝隙、包容性和可持续等特征。
1、无缝隙。既指各个层次的住房保障对象都能享受到相应的住房保障服务,从而消除“夹心层”的现象,也指各种管理部门能有效配合,减少部门间的卸责和推诿等现象。
2、包容性。既指各种身份背景的常住人口都能纳入到住房保障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内,使政策受益面尽可能地扩大,也指各种社会主体都能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运营之中,使公共参与尽可能地深化。
3、可持续。既指保障性住房体系本身具有有序运行的建设和管理机制,避免政策变迁过于频繁,也指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市场化商品住房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避免此消彼长